新百家姓排名:40
蔡姓简介 蔡姓是以国为姓的。据《史记·管蔡世家》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将弟弟叔度封于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建立蔡国,与兄管叔鲜、弟霍叔处共同监督被封在商朝旧都的殷纣王之子武庚禄父,管理殷商遗民,史称”三监”。武王死后,子成王姬诵继位,由武王之弟周公姬旦摄政。管叔、蔡叔对此不满,联合武庚及东方夷族进行反叛。后被镇压,武庚、管叔被杀,蔡叔遭放逐,不久,死于迁所。其子胡,能够与父亲的反叛行为决裂,遵守文王的德训,与人为善。周公旦听说后,就派他到鲁国辅佐自己的儿子伯禽。由于胡在鲁政绩卓著,周公奏请成王,复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祖,是为蔡仲。其子孙就以国为姓。
先秦时期,蔡氏主要是在今河南、安徽境内发展繁衍,也有到外地做官留居当地者。战国时,蔡泽曾取代范雎任秦国相,封刚成君。此外,齐国有大夫蔡朝,楚国有大夫蔡鸠居,晋国有太史蔡墨。汉代,已有蔡姓人居于今江苏、浙江,如西汉蔡千秋为沛(今江苏沛县)人,东汉与陈留蔡邕同时,上虞(今属浙江)还有一个“以孝行闻”的蔡邕,但河南仍是蔡氏的主要聚居区,直至南北朝时期,陈留圉一直是蔡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因西晋惠帝时分陈留郡置济阳郡(治所在今河南兰考县东北堌阳镇),圉属济阳,故《百家姓》列蔡氏郡望为“济阳”。汉末,蔡丕任五原(治所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太守,在当地安家,其子孙居住在朔方(今内蒙古杭锦旗西北)一带。后又有蔡姓人徙居于今宁夏、甘肃境内。
两晋之际,蔡氏有族人随中原士族南渡,居于江、浙一带。蔡氏移居福建、广东,则始于唐初。唐末,中原战乱,河南蔡氏又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先居于福建宁化县,二传又迁至广东梅州。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有蔡姓部属随从,后留台湾垦荒,此后,又有大批的蔡姓人从福建、广东到台湾开基,有的移居东南亚及欧美诸国。
历史上的蔡姓名人还有很多,东汉桂阳(郡治今湖南郴州)人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用麻质纤维造纸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被后世传为中国造纸术的发明人。东汉还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通经史、音律、天文、书画;其女蔡琰,字文姬,博学善诗,通音律,有《悲愤诗》及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南朝宋有画家蔡斌,善画人物故实,天下标冠。宋代的蔡姓名人大都出自福建,如北宋书法家蔡襄,太师蔡京,均为兴化仙游人;南宋律学家、理学家蔡元定,学者蔡沈,均为建阳(今属福建)人。金朝有文学家蔡松年、蔡珪。元代有江西农民起义首领蔡五九。明代有四川农民起义首领蔡伯贯。清代有画家蔡元有。到近现代,蔡姓更是人才济济,主要有教育家蔡元培;军事家、旧民主主义革命家蔡锷;无产阶级革命家蔡和森、蔡畅兄妹;抗日名将、全国政协副主席蔡廷锴;电影导演蔡楚生等。由此可见,蔡氏对中国的文明与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目前按人口多寡计算,蔡姓位于中国姓氏排列第44位。
一、姓氏源流
蔡(Cài)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姞姓,为黄帝支裔。据《国语·晋语四》所载,“黄帝二十五宗,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是也。”又据《潜夫论·志氏姓》所载,“姞氏封于燕……姞氏之别有阚、严、蔡、光、鲁、雍、断、须密氏。”古时燕地大致在今河北北部。
2、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得后裔。据《姓氏考略》、《华亭蔡氏新谱序》、《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的后裔,以国为氏。周灭商后,封文王第5子叔度于蔡,让他与管叔、霍叔一起监管殷得遗民,称为“三监”。武王死后,周成王年纪太小,周公旦(武王的弟弟,又称周公)因此临朝摄政。管叔、蔡叔、霍叔等都很嫉妒周公摄政,便联合武庚反叛,周公讨伐 武庚,事后处死管叔,并将蔡叔放逐。后成王改封蔡叔度的儿子胡于蔡,称蔡仲。春秋时,因受楚的逼迫,多次迁移。蔡平侯时迁新蔡(今属河南省),称上蔡;昭侯迁州来(今安省徽凤),称为下蔡。蔡国传23代,历24君,立国600多年,公元前447年被楚国攻灭,子孙散居楚(今属湖北省)、秦(今属陕西省)、晋(今属山西省)、齐(今属山东省)等各国,以国为姓氏,称蔡氏。
3、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女真族乌林答氏、满族蔡佳氏改汉姓为蔡姓。
得姓始祖:蔡仲。据有关资料所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后,武王大封同姓诸侯于各地,将其弟叔度封于蔡(故址在今河南上蔡西南),让他与管叔、霍叔一起监管殷的遗民,称为“三监”。蔡叔度始封于蔡而居于卫。武王死后,其子姬诵继位,因年纪太小,便由武王之弟周公旦(周公)临朝摄政,叔鲜、叔度对此不满,联合武庚(商纣王之子)及东方夷族进行叛乱,周公奉成王之命兴师讨伐,并予以平定,事后处死了武庚与叔鲜(管叔),并将叔度(蔡叔)放逐,不久,蔡叔度死于迁所。其子胡,不仅能认识到父亲的过错,不与之同流合污,而且遵守文王德训,与人为善,周公听说后便派他到鲁国辅佐自己的儿子伯禽。由于胡政绩卓著,周公奏请成王改封胡于蔡,以奉叔度之祀,是为蔡仲。春秋时,蔡受楚国逼迫,曾多次迁移。蔡平侯时迁于新蔡(今属河南),称上蔡,至昭侯时迁州来(今安徽凤台),称为下蔡。蔡国传二十三代,历二十六君,立国六百多年,公元前四四七年方被楚所灭,亡国后蔡姓子孙散居各地,以国为氏,称为蔡氏。蔡仲也被后人尊为蔡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蔡姓得姓之初,主要是繁衍于现在的河南省境,其间因受楚国所逼,几度迁徙。先秦时期,蔡姓就已开始迁徙,后裔散居于今湖北、陕西、河南、山西、山东等地,世代不断繁衍。秦汉时期,蔡姓人主要在中原地区发展,且以河南、山东等地为其繁衍中心。到西汉时,河南已出现几个较大蔡姓郡望,并出现了一大批名人。魏晋南北朝时,我国战乱频仍,社会处于动荡之中,加之两晋时期的八王之乱与永嘉之乱,战火遍及中原,迫使蔡姓族人随同中原士族大举南迁,辗转定居于江浙各地,使家族势力进一步壮大,在此期间,蔡姓人由于在战乱中有功,所以高官不断涌现,家族显赫达十余世而不衰。随着朝代更变,至唐宋时期,社会逐步安定,经济逐渐发展,蔡姓宗族势力也不断扩大,并远播各地,逐渐成为中原一大姓氏。在唐初时,已入迁福建、广西等地,后安史之乱暴发,中原地区经济遭受重大破坏,蔡姓族人又一次大举南迁,并在当地繁衍生息,尤其是唐末入闽之蔡姓与唐初先入闽者混成一体,逐渐发展成福建大姓,并成为今台湾、广东蔡姓的重要来源。宋朝时期外族不断入侵中原,仍留在北方的蔡姓族人为避杀掠,不得不再次大规模向江南迁徙,进入江浙、皖南、福建、广东等地,使南方蔡姓人口大幅增加,家族逐渐兴旺,名人高官也不断涌现,地位显赫一时,历数代而不衰。从而使唐宋时期成为蔡姓宗族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总之,追踪此阶段蔡姓的几次大迁徙与大发展,发现其显著特点便是在南迁族人中大部出自于河南蔡姓,从而证明了河南历来为我国蔡姓的主要的繁衍与聚居地,天下蔡姓可以说出自一家。到了明、清时代,蔡姓经世代不断迁徙、繁衍、播迁各地,远播于海外,最终成为我国族大人众的姓氏,并稳居于姓氏排行前列。蔡姓在我国分布广泛,尤以广东、浙江、江苏、四川等地多此姓,四省蔡姓约占全国汉族蔡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蔡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六。
三、历史名人
蔡 邕:陈留圉(今河南省杞县南)人,东汉时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博学多才,通经史、音律、天文,善散文词赋,又工隶书,曾创“飞白”书,且善画,是东汉四大画家之一。
蔡 伦:桂阳(今湖南省郴州)人,东汉宦官,改进了造纸术,他总结西汉以来用汀质纤维造纸的经验,创造用树皮、麻头、敝布、渔网造纸之法。时称蔡侯纸。被后世传为我国造纸术的发明人。
蔡 襄:兴化仙游(今属福建省)人,北宋时杰出书法家,工书善画,其楷、行、草书皆具特色,为“宋四家”之一。著有《茶录》、《荔枝谱》等。
蔡 锷:湖南省邵阳人,自幼聪明好学,立志献身我国民族事业,早年积极参加民主革命运动,反对封建专制,为我国的共和事业奉献了终生。
蔡 畅:湖南省双丰人,我国著名的女革命家、中共党员,早年积极参加民主救国运动,历任全国妇联主席、中央政府委员、人大副委员长等职。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陈留圉人,蔡邕之女,东汉时著名女诗人,她天生丽质,博学有才辨,且通音律,有“才女”之称。其入胡的故事家喻户晓,作品《胡笳十八拍》尤为著名。
蔡元定:福建省建阳人,南宋著名理学家,自幼学习孔孟和“二程”理学,博学而聪悟,在理学、易学与音律研究等方面均有成就,著有《大衍详说》、《皇极经世》、《八图阵》传世。
蔡元培:浙江省绍兴人,早年参加民主革命运动,积极倡导科教育人,实行先进办学方针,提倡民主、科学,曾先后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司法部长等职。
蔡和森:湖南省双丰人,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早年积极倡导并参加革命运动,历任我党重要职务,后因被叛徒出卖而壮烈牺牲。
蔡廷锴:广东省罗定县龙岩乡人,著名的爱国将领,早年从军,积极投入革命斗争事业,曾在震惊中外的“一二·八”事变中奋勇抗击日军进攻,给予其沉重打击,在中国人民抗战史上写下光辉篇章。
蔡锡勇:清末洋务派。他受张之洞之命,创办湖北炮厂,织布局 ,马鞍山煤矿局等。并精通速记术,将速记应用于翻译,是中国速记的创始人。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郡置郡,治所在今山东省济阳。约相当今河南省兰考东境、山东省东明南境。晋室南渡后废。
汝南郡:治所相当于今河南省商水县西北。
丹阳郡:治今江苏省镇江市。
高平郡:治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
南阳郡:治今河南省南阳市。
朔方郡:治今陕西省靖边。
2、堂号
九峰堂:宋朝蔡仲默,少年时跟朱熹学习。才30岁就放弃科举,专攻理学。隐居在九峰,人们称他“九峰先生”。
龙亭堂:东汉蔡伦,发明造纸,对文化事业的发展,立了极大的功,封“龙亭侯”。
此外,蔡姓的主要堂还有:“济阳堂”、“福谦堂”、“九贤堂”、“惟寅堂”、“承启堂”、“亲贤堂”、“贺岁堂”、“克慎堂”等。
============================================================
【蔡姓宗祠通用对联】
〖蔡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孝隆东阁;
经重石渠。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安城人蔡顺,少年时丧父,对母亲极孝。一次,他出外打柴,突然有客人来,母亲等不着他,便咬一下手指,他马上心头一颤,赶紧回了家。母亲去世后还未安葬时,邻里失火,将要烧到他家时,他伏在棺上大哭,火果然绕过他家。母亲平时怕雷声,此后每次遇到雷震,他都绕着母亲的坟哭着说:“顺儿在这里!”后来举孝廉,他因守护母亲坟墓而不去做官。下联说西汉沛县人蔡千秋,字少君,曾跟从鲁人荣广学习《毂梁春秋》。宣帝时为郎,在石渠阁与《公羊春秋》学者同时讲学,升任谏议大夫、给事中,至郎中户将。为使他的学说不致断绝,宣帝还选派了十名郎跟他学习。
桥留松荫;
纸造桂阳。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说北宋大臣、书法家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天圣年间进士,历官知谏院、知制诰、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福州知州、泉州知州、杭州知府,官至端明殿学士。在泉州任上时,主持建洛阳桥,长三百六十丈,以利通航,又在桥头种松树七百棵,当时人刻碑来纪念他。工书法,学唐代虞世南、颜真卿,并取法晋人,正楷端庄沉着,行书温淳婉媚,草书参用飞白法,为“宋四家”之一。下联说东汉造纸术发明家蔡伦,字敬仲,桂阳人,曾宫中常侍、尚方令等职,元初年间封龙亭侯。发明了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为原料造纸的方法,元兴初年奏报朝廷后在民间推广,所造的纸人称“蔡侯氏”。
芳池月映;
故宅风存。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南省耒阳市蔡侯(伦)祠联。蔡伦(?-121),东汉宦官,字敬仲,桂阳(今湖南郴州)人。他总结西汉以来用麻质纤维造纸的经验,创造用树皮、麻头、敝布、渔网造纸之法。时称“蔡侯纸”。蔡侯祠在耒阳城南蔡子池畔。
三世劬学;
六岁知音。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蔡元定,尝登西山绝顶忍饥读书,学者称“西山先生”。其父子俱以勤学闻世。下联典指东汉·蔡邕,历迁中郎将,其女文姬,六岁知音律。
纸造桂阳;
桥留松荫。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蔡伦,桂阳人,首创造纸。下联典指宋·蔡襄,知泉州时,建洛阳桥,植松七百棵,闽人勒碑颂其德。
孝隆东阁;
经重石渠。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蔡顺,性孝有德行,能化盗贼,后为东阁祭酒。下联典指西汉蔡千秋,为学甚笃,尝在石渠阁讲经。
澹泊明南;
夙夜在公。
——蔡锷撰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近代军事家蔡锷自题联。
铁血救国;
耕读传家。
——萧子升撰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萧子升赠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蔡和森(1895-1931)联。
-----------------------------------------------------------------
〖蔡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理学传程朱;
著述授谷梁。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蔡元定,幼承庭训,长从朱熹游,熹叩其学,大惊曰:“此吾老友也,不当在弟子列。”遂于对榻讲论经义,常至夜分。下联典指汉蔡千秋,受《谷梁春秋》于鲁广荣,宣帝以千秋为郎中户将,选郎十人从其受学。
-----------------------------------------------------------------
〖蔡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理学传程朱之脉;
著述授谷梁之书。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理学家蔡元定(1135-1198),幼承庭训,长从朱熹游,常与对榻讲论经义,每至夜分。四方求学者,必俾先从定元质正。有《律吕新书》、《大衍详说》等。下联典指汉代学者蔡千秋,字少君,沛人。受谷梁春秋于鲁荣广,为学最笃。宣帝时为郎,召见与公羊家并说,帝善谷梁说,擢为谏大夫给事中,后左迁,复求能为谷梁者,皆莫及千秋。帝鉴其学且绝,乃擢为郎中户将选十人从受学。
平生慷慨班都护;
万里间关马伏波。
——孙中山撰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蔡锷祠(孙中山挽蔡锷)联。蔡锷(1882-1916),近代军事家,字松坡。湖南邵阳人。
琴声字体中郎业;
荔谱茶笺学士风。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132-192),字伯喈,陈留圉人。初因上书而获罪流放,董卓时,官至左中郎将。通经名、音律,天文,善散文辞赋。又工隶书,创“飞白”书,也善画。下联典指北宋书法家蔡襄(1012-1067),字群谟,兴化仙游人。官至端明殿学士。其楷、行、草书,皆独具特色,为“宋四家”之一。有《茶录》、《荔枝谱》等。
耒将兰气冲皇泽;
去引星文捧碧空。
——唐·蔡希周撰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蔡希周《奉和扈从温泉宫承恩刚浴》诗句联。蔡希周,曲阿人,官监察御史。
惜竹不除当路笋;
伐薪教护带巢枝。
——蔡元培撰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近代教育家蔡元培(1868-1940)赠友联。蔡元培,字鹤卿,号孓民,浙江绍兴人。著作编有《蔡元培选集》。
-----------------------------------------------------------------
〖蔡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西山先生,三世劬学;
中郎爱女,六岁知音。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蔡元定事典。下联典指东汉·蔡琰,字文姬事典。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芝草无根,醴泉无源。
——清·蔡之定撰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诗人、书法家蔡之定撰书联。蔡之定,字麟昭,号生甫,乾隆进士,官侍讲学士。归田后,自号积谷山人,有《古今体诗》等。
宾客填门,倒履迎王粲;
士卒分赐,布衣乏私财。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文学家蔡邕的事典。下联典指汉代将领蔡遵的事典。
自九峰别派龙峰,衍百代弘扬祖德;
由仙里卜居犀里,至三世以嗣乡贤。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莆田市(古称“兴化”,又称“莆阳”)蔡氏宗祠“建阳堂”联。
相宝琼林历宋、历元、历明、历清,祖德千年不朽;
敷功帝关为卿、为伯、为臬、为宪,孙谋百世长光。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台湾省金门岛双乳山下青山坪琼林村蔡氏家庙联。明熹宗天启年间,因琼林村进士蔡献臣学问纯正,皇帝御赐里名琼林,沿用至今。此联最能道尽琼林村的官宦门第。琼林村的聚落景观,以保有众多的古厝宗祠著名,传统民宅流露浓郁的文人气息。宅第式样从最小格局的一落二举到占地广大的双落双护龙、六路大厝都处处可见,而且琼林村民宅颇重细部雕琢,精细优美,表现了财富,也表现了品位。
============================================================
附录一:【济阳堂蔡氏宗祠】 福建省建阳市麻沙镇是建阳蔡氏梓里,蔡氏九儒发祥之地,也是蔡氏精英荟萃之地。唐乾宁四年入闽始祖,风翔节度使,建阳县长官蔡炉公,率领中原五十三姓入闽,天复二年,择居麻沙开基以来,已有1100余年,子孙繁衍四十余代,遍布海内外。
唐天佑年二年,二世祖建阳县尉,中议大夫,少保蔡銮公,在麻沙买地兴建蔡氏家祠,塑炉公像以崇杞。八世代有令德,至宋九传牧堂公起,四世出九大贤,道宗孔孟,学衍周程,注经卫道,功在圣门,百年之内先后建有西山公读书这所麻沙“显庆堂”,牧堂公著书之所武夷二曲的“永归堂”,九峰公著书之所,庐峰山下的“大明堂”。保佑三年理宋皇帝敕建的“西山精舍”和“庐峰书院”。都是建阳蔡氏九儒著书立说崇杞孔圣的蔡氏文化胜地。庆元二年,十一世孙节斋公将蔡氏家祠重修一新,并立祠堂议约。
元朝大元年十四孙,观文殿大学士光禄大夫蔡希清,追念祖德,将家祠扩大规模,前堂为讲道堂,中堂祀九峰公,配格、模、杭、权,后堂为崇儒长官祠,改名为“梓里书院”。
清康熙四十五年,圣祖仁皇帝崇儒重道,御书颁赐宋儒蔡沉“学阐图畴”金匾,悬挂麻沙“梓里书院”。钦命福建学政沈涵,以沉公号定书院名,将梓里书院改为“九峰书院”,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六代,始而家祠,继而“梓里书院”又继“九峰书院”,1000余年积厚流光,地方官员多次捐银修葺,赠匾立联,当时建阳蔡氏文化名扬中外。民国之后,蔡氏各地学堂、书院失管倾败。直到20世纪五十年代,祭田、祖祠归公,建阳裔孙无力重建,半个世纪来,多次政治运动,祖坟荒废,祖祠灭迹,族谱遗失,建阳裔孙象无窝之鸟,族人相见如路人。
20世纪90年代,建阳裔孙蔡古初、蔡建海等怀着念祖德,弘扬蔡氏文化的热心,自筹资金发起并经建阳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了“建阳蔡氏九儒学术研究会”和“建阳市蔡氏宗亲联谊会”。利用会刊,向海内外蔡氏宗亲广泛宣传,沟通感情,建立宗谊,增强了蔡氏族人的凝聚力。
世纪之交,建阳蔡氏宗亲联谊会先后多次发起重修古代名人祖先的陵墓和兴建蔡氏宗祠的倡议,深获海内外蔡氏宗亲的赞同和资助。重修入闽始祖炉公墓,兴建了--蔡元定墓-西山陵园。
为集古代建阳蔡氏文化胜迹,兴建一座综合性的济阳堂蔡氏宗祠。建阳蔡氏宗亲联谊会,历经两年时间的筹备工作,终于在2003年元月在麻沙水南路8号购买古代刘、蔡两家的旧祠遗址。建海、有旺、蔡明、林顺等人,精心设计,筹划精品,指导施工,翻修装饰一新,既有古香古色又体现当代文化展览的新貌。保留数百年茶花树和雕石人,坐西北朝东南,开以两堂、两廊、两厅、翼以六个厢房。
2003年2月19日动工,入门两侧新建两廊,廊内石刻九儒简迹,宗祠沿革和捐资芳名。前堂正堂为九贤堂,雕塑九儒神像,悬挂皇帝赐匾和名臣立联;两边各设“报德厅”,内置捐资建祠的荣誉会长和永远荣誉会长的玉照和简迹;后堂为济阳堂,正中塑始祖炉公神像,历代祖宗灵牌,两侧悬挂石代名人业迹;两翼六个厢房用以藏书、办公、会客;前后两个天井有百年茶花树和花池。海内外各地如有要求入祠祖先灵牌,均放置在后堂,正座傍座神位。
============================================================
附录二:【蔡氏商业用典对联】
薛家新制巧;
蔡氏旧名高。
——佚名撰文具纸张店联
上联典指中唐女诗人薛涛事典。据《方舆胜览》记载:中唐时期,“元和初,蜀妓薛涛洪度以纸业,制十色小笺,名薛涛笺,亦名蜀笺。”《薛涛小传》云:“涛,侨止百花潭,躬撰深红小笺,裁笺供吟,应酬贤杰,时谓之薛涛笺。”1000多年前的薛涛不但会做诗,还擅长书法,平时与文人骚客过从甚密,按今天的话来说其人文化素质甚高。她生活中每天要和纸墨打交道,对纸质的要求自然也十分明确,不但要求纸质细腻、融墨如意,还要在视觉上有色彩、有花纹。而当时四川的纸张大都比较粗糙且色泽单调,远远不能满足文人们的要求,薛涛就考虑自己制造优良的纸种。手工造纸工艺相当复杂,既要有好的造纸原料,又要有好水。好在成都地区盛产竹、麻、木芙蓉等原料,又有水质极好的浣花溪,该溪水含铁量低悬浮物少,硬度不高,抄造出的纸张洁白光滑,“凡纸张所取之色皆不变而益光艳。”薛涛先是在浣花溪百花潭畔买了房子,和著名诗人杜少陵等作了邻居。然后雇了工匠办起了造纸作坊。她设计的产品是一种便于写诗、长宽度适宜的笺纸,以十张为一榻,使用十分方便。薛涛根据前人用黄薜叶染纸的原理,以芙蓉为原料,煮烂后加入芙蓉花末法,制造彩色笺纸。薛涛笺有十种颜色:深红、粉红、杏红、明黄、鹅黄、深青、浅青、深绿、铜绿和浅云等十色。薛涛还用途刷加工方法制作色纸。她在红花中取染料,再加入胶料配制成涂料涂在纸上。这种涂刷加工与传统的浸渍染色方法相比,节约了染料,降低了成本。所以,薛涛也被认为是涂布加工纸的创始人。薛涛发明的薛涛笺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下联典指东汉东汉造纸术发明家蔡伦事典。蔡伦,字敬仲。桂阳(今湖南省郴州市)人。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入宫为宦。东汉章和元年(87年),任尚方令。元兴元年(105年)发明造纸术。他总结前人经验,始有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造纸,称蔡侯纸对改革和推广造纸术有很大贡献,后世传为造纸术的发明者。造纸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在造纸术发明的初期,造纸原料主要是破布和树皮。当时的破布主要是麻纤维,品种主要是苎麻和大麻。据称,我国的棉是在东汉初叶,与佛教同时由印度传入,故用于纺织应是更晚一些的事了。另外当时所用的树皮主要是构皮(即楮皮),对枸皮纸曾有“楮先生”之称。早在1800多年前,造纸术的发明家蔡伦即使用树肤(即树皮)、麻头(麻屑)、敞布(破布)、破渔网等为原料制成“蔡侯纸”,于公元105年献给东汉和帝,受到高度赞扬。造纸术的发明对中国和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
【中国人民解放军蔡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蔡顺礼中将
蔡顺礼(1913-——),江西省吉安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1师3团青年干事,2团连政治指导员,红1军团第12团总支部书记,中央保卫营政治委员,红一军团骑兵连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骑兵营、团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兼干部科科长,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党校组教科科长,晋察冀军区政治部除奸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野战军第3纵队9旅、7旅政治委员,第8纵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19兵团65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武装保卫局局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院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昆明军区副政治委员,石家庄高级陆军学校政治委员。在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察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蔡永少将
蔡永(1919-2001),江西省泰和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第2师4团战士、宣传员、团政治处青年干事,第2师政治部青年科科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三、四、五次反“围剿”战斗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政治处干事、营政治教导员,苏鲁豫支队鲁南独立团政治委员,新四军第4师10旅28团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淮海军分区特务团团长兼政治委员,支队政治处主任、支队政治委员等职。率部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和段村、襄安、钱上集及苏鲁豫、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多次反扫荡、反蚕食战斗,为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6师17团团长,师参谋长,第四野战军第39军116师副师长等职。指挥所部参加了怀德、昌图、四平、彰武、闻家屯战斗和平津、湘西、广西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9军145师师长兼广西平乐军分区司令员、军参谋长,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空3军参谋长,后兼志愿军空军前方指挥所参谋长、中朝空军联合司令部前方指挥所参谋长。回国后,任空3军副军长兼参谋长,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空军某军军长,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沈阳军区空军副司令员等职。参与指挥了湘西剿匪、抗美援朝中的空战等战斗,为我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和国土防空作战做出了贡献。是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19月10日因病在大连逝世,享年83岁。
蔡长元少将
蔡长元(1917-——),四川省宣汉县人。1933年红军打开宣汉城,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9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9军第27师79团3营通讯员。1934年到团部当了青年干事,1936年10月,红9军西渡黄河,转战河西走廊。所在的27师在古浪受挫,1000余人仅剩400余人突围出来。红9军经过两次倪家营子缩编为一个团,只有5个连。随红9军残部向西走了两天,又奉命重返梨园口,掩护红30军西进。在梨园口血战了一场,部队开始分散突围。时任军供给部部长吴先恩(后授中将衔)的警卫员,他和吴先恩突围后,在祁连山躲了三个月,过着野人的生活。后来两人出山,昼伏夜行,沿途乞讨,在凉州被敌人冲散。几经辗转,投奔了邓宝珊部。1937年,在邓宝珊部打听到我军的消息,带枪找到了八路军358旅。不久,被送往延安抗大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毕业后,分配到晋察冀军区任组织部青年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野战军4纵11旅政治部主任,1947年,杨成武将善于打山地战的11旅充实到3纵,改称3纵9旅,升任旅副政治委员。第9旅在清风店战役中露了一手,一天一夜走了200多里,抢先到达清风店,取得了清风店战役的胜利。任9旅政治委员时,率领9旅两天一夜走了300多里山路,赶到新保安镇,完成了对敌35军“围而不打”的任务。9旅还有一个记录:两天三夜,走了500来里,9旅因此有“神行太保”的美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第3纵9旅改编为63军198师,做了多年政工干部的出任189师师长。在太原战役中,198师激战攻克太原外围核心工事双塔寺,活捉了敌人一名军长,被授予“立功太原”红旗。在兰州战役中,彭德怀点名189师的老红军团566团主攻豆家山,566团占领豆家山一号阵地,565团占领二号阵地,189师又血战7个小时,打退了敌军的反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3军189师师长,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3军189师师长,在第五次战役中,189师在铁原阻击美军4个机械化师和2个南韩师进攻,以保证我军主力的安全。美军利用现代化武器的威力,天上飞机狂轰烂炸,地面坦克开道,火焰喷射器跟进喷烧,189师整整阻击了三天。1953年回国,进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1957年升任第24军副军长,1961年升任第66军政治委员,1963年回到第63军任政治委员。在邢台大地震救灾工作中,第63军出色的纪律和作风受到周恩来的赞扬,后来周恩来将189师调入北京卫戍区。1967年因患重病离职休息,1979年自愿到陕西省军区任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蔡长风少将
蔡长风(1910-2001),江西省吉水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由团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战士,红12军第36师军需处管理员、粮秣股股长、军需处处长,红1军团第2师5团供给处主任、师供给处处长。参加了中央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供给处主任,115师后方留守处主任、科长,教导第5旅供给部部长,新四军独立旅供给部部长,鲁南县财政科长兼税务局长,鲁南行署财政科长,旅供给部部长,山东滨海军区供给部部长、后勤部部长兼政委等职。随部队东渡黄河,首战平型关,回师晋西,挺进鲁南,圆满完成了战时物资的供应保障任务。
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山东野战军供给部部长,华东野战军供给部部长,华东军区供给部副部长,第三野战军供给部部长等职,参加了鲁南、鲁中、莱芜、孟良崮、临驹、南麻、泰安、济南、许昌、洛阳、开封、淮海、渡江、南京、上海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10兵团后勤部部长,华东军区海军后勤部部长,海军财务部部长,海军后勤部副部长,海军后勤部顾问等职。为建立和完善海军后勤保障体系作出了贡献。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1年1月2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蔡炳臣少将
蔡炳臣(1915-1978),河南商城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73师217团排长,商城县区游击队政治指导员、便衣队队长。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4支队7团政治处主任,第2师4旅11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松江军区第2军分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4野战军第40军153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公安军师政委,吉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广东公安总队第二政委治委员,湖北省军区独立师政治委员,河南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铁道兵政治部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78年8月24日逝世,终年63岁。
蔡爱卿少将
蔡爱卿(1913-1978),湖南省岳阳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团4师9团排长,第11团连长,第12团副营长、营长,第11团参谋长。1931年参加了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长征和直罗镇战役。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一纵队中队长、大队长,第38团团长。1942年日军炮制了在沁源建立“山岳剿共实验区”的计划,刘伯承、邓小平指示对入侵之敌实行长期围困、逼走逼死的方针,把敌人据点内的群众全部动员起来,实行彻底空室清野。38团和沁源县委组成了“沁源围困指挥部”,任总指挥,将全县划分为11个“战区”,以部队为骨干,和游击队民兵组成了13个游击集团,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围困战。后任太岳军区第1军分区副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4纵11旅副旅长,第9纵25旅旅长,豫西军区第2军分区司令员,河南军区警备2旅旅长。参加了上党、邯郸等战役。1946年获战斗英雄称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南军区高射炮师师长,华南军区防空司令部副司令员,中南军区防空部队副司令员,广州军区防空军副司令员,山西省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8年3月3日逝世,终年65岁。
--------------------------------------------------------------------------------
【中国人民解放军蔡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蔡毓通少将
蔡毓通(1931-——),山东省荣成县(今市)成山卫镇柳夼村人。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连长。参加过解放战争中的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作战和解放福建、夏门东山岛等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报话站站长、团参谋长、卫星测控站站长、某基地后勤部部长,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第26基地(西昌卫星发射测量控制中心)副司令员等职。
1955年被授予尉官军衔。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和国解放勋章。1988年9月被军委授予少将军衔。
--------------------------------------------------------------------------------
【中国人民解放军蔡姓高级将领、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蔡永祥烈士
蔡永祥(1948-1966),安徽省肥东县湖滨乡(现六家畈镇)大蔡村(曾名大红村)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966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入伍后,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浙江省军区3支队3连(现为武警3支队3中队)战士,成为一名守卫钱塘江大桥的哨兵。蔡永祥立志发扬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以董存瑞、雷锋、欧阳海、王杰、刘英俊等英雄模范为榜样,把自己的青春献给祖国。在连队里,时时处处把方便让给他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平时搞内务卫生,站岗放哨,事事抢在前面,还经常帮助战友洗衣服、洗被单,帮助伙房挑水、洗菜、做饭,被同志们称为“半个炊事员”。
1966年10月10日凌晨,蔡永祥守卫在钱塘江大桥上。2时34分,由南昌开往北京的列车向大桥飞驰而来,蔡永祥突然发现离他40多米的铁轨上,横着一根大木头。为保证列车的安全,蔡永祥不假思索地抱住大木头跃出铁轨。列车安全地停在大桥上,而年仅18岁的蔡永祥却在火车强大气流冲撞下壮烈牺牲。
为表彰他的英雄业绩,中共南京军区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共党员、革命烈士,追记一等功。1968年10月29日,杭州市人民政府在钱塘江大桥北面的月轮山上,蔡永祥塑像和事迹陈列室落成,以志纪念。从1968年11月到1978年12月,陈列馆接待各界瞻仰人士达480多万人次,接待来自世界各地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友人、华侨、港澳同胞,计102批,共1000多人次。